佛教与基督教基督教跟佛教的根本区别?

发表时间:2021/3/5  浏览次数:297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  作为一名妈妈是基督教徒的佛教徒,并在英国的时候,和基督徒小伙伴参加了一年教堂的教堂活动后的经验来回答。

  基督教是一神论,就是说我的教是真正的信仰,你们其他的都是异端,上帝是真正的救世主,没有第二个神。上帝爱世人,所以派了他的儿子来,为人类死在了十字架上,用鲜血洗净了人类的原罪,是莫大的恩典,作为有原罪的人类,只要真心宣称上帝是你的主,这份恩典就可以救赎你,完了你死后就可以上天堂了。当然,我还见过在教会直接说天堂语言来沟通,这个就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,基督教内部也有很多派别,有的就很鄙视不相信会有特殊能力(说天堂语言)。

  佛教讲唯一路,只有一条道路是能够离苦,解脱的,那就是八正道。八正道被称为古道,咱们遇到的释迦摩尼佛只是重新又把这条道路发现了,这条道路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的,过去的古佛也发现过然后给世人开示过。佛陀这个称号并不是指一个客观存在的大神,而是一个称呼而已,意思就是觉醒的人。佛陀觉悟后遇到的第一个人,问他,佛教与基督教看兄台样貌不俗,请问何方人物,佛陀回答的就是:我是一个觉醒的人。然后这人看了一眼佛陀就走了。所以佛陀只是一个名号,和基督教的上帝有本质不同。佛教存世两千多年,那么多祖师大德都解脱了(例如六祖),他们解脱后,心的纯净程度和佛陀的心的纯净程度是一样的。但是他们不是佛,他们是声闻弟子,因为他们不是自觉,他们是听了佛陀开示的法才解脱的。佛陀的最伟大地方是自觉(完全靠自己发现解脱道并宣说)。当然,汉传佛教、藏传佛教、南传佛教的差异很大,但是八正道、四圣谛的教导是核心基础,没有任何一个传承会否认这一点。

  佛教最后会说“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”、“人人皆能成佛”,但基督教从不敢说“人人皆能成上帝”。

  佛教有所谓“戒、佛教与基督教定、慧”的说法,从某种意义上,“定”处于中心地位。也就是说,你虔诚的宣布自己信了佛教还不顶用,你还得修行,有很强的自力的色彩。

  木村泰贤在《小乘佛教思想论》中提到:“修道的要领,虽在于均等的修戒定慧,但其中有最重大意义的,如前所说,是禅定。”“以解脱为理想的佛教,其宗教的契机点,主要在禅定的修养。”“有神的宗教真髓,如果说是在于祈祷,则佛教的真髓,就不能不说是在于禅。”

  又其国土,七宝诸树,周满世界,金树、银树、琉璃树、玻黎树、珊瑚树、玛瑙树、砗磲之树;或有二宝、三宝,乃至七宝,转共合成;或有金树,银叶华果;或有银树,佛教与基督教金叶华果;或琉璃树,玻黎为叶,华果亦然;或水精树,琉璃为叶,华果亦然;或珊瑚树,玛瑙为叶,华果亦然;或玛瑙树,琉璃为叶,华果亦然;或砗磲树,众宝为叶,华果亦然。

  ‘或有宝树,紫金为本,佛教与基督教白银为茎,琉璃为枝,水精为条,珊瑚为叶,玛瑙为华,砗磲为实;或有宝树,白银为本,琉璃为茎,水精为枝,珊瑚为条,玛瑙为叶,砗磲为华,紫金为实;或有宝树,琉璃为本,水精为茎,珊瑚为枝,玛瑙为条,砗磲为叶,紫金为华,白银为实;或有宝树,水精为本,珊瑚为茎,玛瑙为枝、砗磲为条,紫金为叶,白银为华、琉璃为实;或有宝树,珊瑚为本,玛瑙为茎,砗磲为枝,紫金为条,白银为叶,琉璃为华,水精为实;或有宝树,玛瑙为本,砗磲为茎,紫金为枝,白银为条,琉璃为叶,水精为华,珊瑚为实;或有宝树,砗磲为本,紫金为茎,白银为枝,佛教与基督教琉璃为条,水精为叶,珊瑚为华,玛瑙为实。行行相值,茎茎相望,枝枝相准,叶叶相向,华华相顺,实实相当,紫色光曜不可胜视。清风时发出五音声,微妙官商自然相和。

  ‘又无量寿佛,其道场树,高四百万里,其本周围五千由旬,枝叶四布二十万里,一切众宝自然合成,以月光摩尼,持海轮宝,众宝之王,而庄严之,,周匝条间,垂宝璎珞,百千万色,种种异变,无量光炎,照曜无极。珍妙宝网,罗覆其上,一切庄严,随应而现。微风徐动,吹诸宝树,演出无量妙法音声。其声流布,偏诸佛国。闻其音者,得深法忍,住不退转,至成佛道,耳根清彻,不遭苦患。目睹其色,鼻知其香,口尝其味,身触其光,心以法缘,皆得甚深法忍,住不退转至成佛道,六根清彻,无诸恼患

  正信的佛教,没有创世主的观念,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,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,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;佛陀虽能化度众生,众生的能否得度,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。佛陀是最好的良医,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处方,服他的药,必定得度,如果不肯服药,佛陀也是爱莫能助;佛陀是最好的向导,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,听从佛的引导,必定得度,如果不从引导,也是爱莫能助。因此,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,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;能够实践佛的言教,就等于见佛敬佛,否则,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,也等于没有见佛。所以,佛陀既不是创世主,也不是主宰神,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,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,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。佛陀是大教育家,人天导师,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,他用不著骗人家说‘代人赎罪’,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──‘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’

  佛陀,含有自己觉悟、觉悟他人、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,所以,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。

  佛陀,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,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(西元前六二三年),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,成道之后,称为释迦牟尼。释迦是族姓,意为能仁,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,意为寂默。这就是佛教的教主。

  但是,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,使我们明白,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,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,可是过去久远以前,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,未来的久远以后,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,现在的十方世界,也有很多佛的存在。所以,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,佛教承认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,乃至相信所有的人,所有的有情众生(动物)不论信佛与否,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,因为佛教相信: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,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。在境界上,凡圣虽有不同,在本质上,佛性一律平等,所以,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,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。所以,佛教徒是无神论者。

  不打算从世界观,人生观,包括四圣谛等教义实践来说这件事,太麻烦。。简单说就是对自性的理解。呈现自信与自卑的两种态度。

  至于本性问题,基督教持人本恶论,佛教既不人本善也不人本恶论。一个要成功的回归本性,一个要成功的离开本性。一个外求,一个内求。经文教导,启示实践都为此服务。

  基督教认为信、望、爱可以让自己自信(而不自卑),佛教徒认为信、望、爱是回归自性。基督教的信望爱是自我追求的理想化状态,佛教的信望爱则是达到自性合一的一种“心”境,基督徒追求的是心里认为美好的东西,佛教徒反而需要提醒自己,美好是一种幻境,由自己的贪爱促成。佛教中通过戒律和修行达到这一切,基督教其实也有,不过也许是经文说的不够明白,实践的角度看上去教徒们对神的理解充满了贪欲。当然你可以说佛教徒也在那里烧香求福啊。不过好像跟佛教也没什么关系。

  基督教是“有神论”。佛教的神论可被称为“拥有神通”的众生论。但是佛教并不CARE这个问题,因为神通太不好定义,众生都有神通,只有大小的分别。

  佛教并不是无神论,而是无神创论。有没有神的问题。。佛教连“我”都没有,类同,也就明白佛教中的神是个什么东西了。你说有神,有神也无神,你说无神无神也有神,“神”在那里,他是神非神呢。

  根本区别就是佛教认为解脱最终依靠的是“自己”,不论好事坏事都是自作自受。基督教认为上天堂靠的是信仰耶和华,人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。

  被人攻击或伤害的时候,基督徒会向上帝祈祷,从上帝那里获得力量,得到平静,然后再用上帝那里得到的力量去帮助、理解、爱这个攻击他的人。

  佛教徒是从自我内心获得力量,告诉自己不该同这个人计较,都是红尘、都是假象,我可以处理好这些愤怒、痛苦。

  当我们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时候,我们不怕犯错,因为犯错是常态,我们会更有创造性,因为哪怕有一次靠近真理与美都是一次最棒的体验,心态会完全不同。

  佛教不认为有一个全能的神,也就更不可能靠着他来解脱,我觉得这才是佛教与基督教最核心的区别。佛教与基督教而这个矛盾在理论层面是讨论不出来的。

  事实上,因为根本点不同,自然的也就有两教修行方法的不同,佛教不相信可以靠神解脱,所以他们的修行更强调自力,即戒定慧的传承,而基督徒相信有一个全能的神使他们解脱,所以,他们的修行,诸如祈祷之类的,更多的是一种相应一与基督的精神联系

  当然基督教也有极小部分是心,就是所谓的圣灵显现、神的指引等等,这些宗教体验其实都是心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。

  佛教讲凭借佛法为船,可载你去涅磐彼岸,基督教讲若不籍着我,没有人可以到天上去。两者有同样涵义。佛教与基督教基督教跟佛教的根本区别?
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地址: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春都路53号洛阳图书城内一楼TSC-106    电话:13783129977

洛阳文心书刊